网上纺织品,做纺织生意,纺织面料网
 
中国纺织品网手机版 » 资讯 » 家用纺织 » 正文纺织要闻 国际纺织 企业新闻 纺机设备 市场行情 行业研究 家用纺织 纺织科技 纺织贸易 人物访谈 中国轻纺城 政策法规 展会新闻 纺织知识 

魏力生∶寻找地毯上的艺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纺织品网   tex.org.cn   日期:2015-01-20

这块“万里长城地毯”是当年周总理外交赠送品的样品

    魏力生从1984年开始收藏地毯,至今已收藏了100多块古旧地毯。从2012年走进包头博物馆为市民献上《地毯上的艺术》展览之后,魏力生收藏的地毯先后在唐山博物馆、廊坊博物馆、山海关博物馆、秦皇岛博物馆、宁夏博物馆等7个地方进行公益展览。他说:“能走出去宣传包头的民族文化,宣传我们整个内蒙古的文化,我觉得很有意义!”

    魏力生从1984年开始收藏地毯,那时,他在包头市外贸部门工作,专门管地毯出口,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地区的地毯。由于个人喜好,且深知古旧地毯的艺术价值,他开始在工作之余到处收地毯。

    逢宝必收 攒了一堆“名毯”

    “‘文革’时期把许多寺庙都破坏了,很多文物流失了。我也不知道去过多少地方,寺庙就去过很多处,在那里收了很多很有价值的地毯。每次到寺庙,我都用从厂子里买的新地毯换古旧地毯。”魏力生说,他收藏了绥远、伊盟、巴盟等很多地方的地毯。

    有时候一块地毯的价格就是魏力生一年的工资收入。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魏力生一边收地毯一边卖地毯,把好地毯留作收藏。那时候,由于工作原因,魏力生接触到许多国外客户,发现意大利的客户十分喜欢中国的古旧地毯。所以,每逢周末,魏力生就坐火车到北京,请翻译陪自己去国际大酒店找客户,把地毯换成美金,又立刻坐火车返回包头。

    收地毯耗费的时间、体力,而把地毯收回来后,魏力生还得将大把的精力和金钱投入在地毯保存上。每次把地毯拿回来,他都要先做整理,然后用防蛀染料进行洗染,放上樟脑丸或打上防蛀喷雾。外国人喜欢古旧地毯,但一般都要求地毯的完整性。为此,古旧地毯的清理、保养和修复就成为魏力生经常做的事。尤其是洗染,几乎每隔两年都要重新做一次。

    1986年起,魏力生在杭州美术学院地毯专业进修了两年。他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根据地毯的经纬线、色彩对比、图案变化、织造方法等基本能判定地毯是哪个年代生产的。30年下来,魏力生手里收了许多国内地毯界公认的宝贝,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地毯商会理事、中国藏羊地毯协会会员和包头市地毯管理委员会秘书长。

    2014年,在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暨丝绸之路地毯展交会手工地毯拍卖会上,魏力生收藏的《昭君出塞》被拍到了91万元的高价。可考虑到这块地毯的艺术价值,他没有出手。《昭君出塞》是国内唯一一块手工羊毛艺术壁挂,也是目前最大的一块,是保定地毯厂从1963年起,花费近5年织成的。这块地毯原本是为蒙古人民共和国定制的,后来因1966年文化大革命而没有出口,收藏于国内。

    魏力生手中还有一块十分珍贵的地毯,那就是制作于1968年的《南京长江大桥》纯羊毛手工编织毯。由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独立自主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双向大桥,所以制作了这块挂毯以资纪念。这块地毯是真正的“文革”产物,很有艺术性。

    为传播民族文化 搭钱到外地展览

    这几天,魏力生收藏的地毯正在乌兰察布市展出。他还收到了中华民族珍品博物馆的邀请,等春节一过,魏力生就会带着他的藏品去北京献上一场精彩的地毯艺术盛宴。他说:“南方人去那里展玉器、瓷器,一天要收1.5万元的费用。可我们是受邀去展览,博物馆免费给我们提供了800多平方米的展厅,不花钱就可以把我们的民族文化带到首都去。”

    虽然是受邀去展览,可每次到外地去展览都要产生人员的食宿行费用及地毯的运输储存费用。几年下来,魏力生没少为展览搭钱。这次去北京,魏力生还争取了一个在中华民族珍品博物馆里展出民族商品的机会,他希望包头有经营民族商品的商家可以与他联系,一同前往,在推出本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分担一些盘缠路费。

    魏力生说,这些年到处做展览,一般博物馆是不允许搞销售的,所以他从中得到的主要是精神上的收获。目前从国际市场到国内市场都不太好,可为了把地毯艺术做到极致,他在各地行走时,遇上好的地毯都会先赊回来,然后通过自己经营的地毯生意盘活资金后再还账。

    希望能将地毯文化传承下去

    “原来包头市连旗县区算上一共有15家地毯厂,现在全部倒闭了。现在南方的广东、江苏、上海等地虽然还有地毯厂在生产地毯,但都是机械化生产,已经没有手工织地毯的了。”魏力生说,地毯是养活穷人的密集型产业,当时包头至少有20万人在织地毯,一边靠它养家糊口,一边出口创汇。那时候包头生产的地毯大多数都出口到国外去,由外国人负责供料、提供图纸,许多旗县区妇女就在家里接料加工地毯,尤其以萨拉齐最多。

    魏力生说,1998年左右,我市各地毯厂纷纷下马,地毯生产这一耗工耗时、经济效益低的产业变得萧条。魏力生对我市地毯产业的衰落感叹不已,他认为地毯生产艺术可以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魏力生越发珍惜老旧地毯。在北梁拆迁改造过程中,他多次到北梁的民宅去收地毯,收了20多块古旧地毯。老北梁人家里铺的地毯,好多都是过去老人拉骆驼用的小地毯,记录了独特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每次做地毯公益展览,魏力生在布展时主要陈设四类与地毯相关的东西。陈列最多的是古旧地毯,大约占到70%以上。其次是艺术壁挂珍品,再次是现代地毯,最后是地毯加工机械和工具,如机梁、毛条、染纱、手纺车、染羊毛的大瓮等。每次展出的古旧地毯最受观众欢迎,从明清后期到民国期间的古旧地毯,时常会受到外国观众的青睐。不过,这些地毯根本舍不得卖,因为魏力生早已发现了古旧地毯上所承载的巨大的文化价值。他说:“总的来说,这个文化越到以后越有价值。”

    过去,魏力生最大的梦想是把自己收藏的地毯在博物馆里展出。如今,这个梦想早已实现,他也有了新的梦想,把地毯艺术和文化发扬光大。他说:“展览办得越多,就越感觉到文化的深度和内涵,这是真正的包头民族的东西,宣传的是民族的文化。比如老北梁的地毯,我把它们收回来不让它们流失,保护的也是一种文化。地毯收藏不挣钱,因为收益率太低了,我是把它当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去传承的。”


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纺织品论坛]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更多关于: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ICP备1000871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