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纺织品,做纺织生意,纺织面料网
 
中国纺织品网手机版 » 资讯 » 家用纺织 » 正文纺织要闻 国际纺织 企业新闻 纺机设备 市场行情 行业研究 家用纺织 纺织科技 纺织贸易 人物访谈 中国轻纺城 政策法规 展会新闻 纺织知识 

“泊里红席”逆袭成时尚床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纺织品网   tex.org.cn   日期:2015-10-14

    “炕上没有席,脸上没有皮。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一带,多数居民都有在炕上铺红席的习俗,其编织技艺更有2000多年历史。然而,受草席、革席等冲击,泊里红席曾一度淡出大众视线。近年来,在政府扶持和席匠的创新开发下,这项省级“非遗”成功逆袭,变身时尚床品。青岛市网络文化管理办公室联合晚报掌控全媒体共同摄制的《美丽青岛,乡愁记忆》第六期,探寻的就是被编进红席里的乡愁故事。

    被孙膑鲜血染成的红席

    “我们的祖师爷可是2000多年前的军事家孙膑。 ”泊里红席传承人张学明向记者讲述了当地流传已久的传说。早在战国时期,因遭庞涓陷害,孙膑流浪至泊里一带。生活困苦的他便用高粱秫秸劈成篾子,编成炕席保暖。秫秸本为白色,但孙膑膝伤未愈,滴在席子上的鲜血顺篾子流淌,形成了红白相间的席子,泊里红席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色彩艳丽,编织严密,躺在上面清凉舒适。在建国后,备受民间喜爱的泊里红席便曾作为本土特产,进京参加展览。 “不管是过年还是结婚,我们这里都得铺红席。 ”张学明介绍,泊里红席编织技艺于2009年被列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青岛民间老手艺的又一个代表。

    30余道工序全凭手工

    用刀将高粱秸秆劈成0.5厘米左右宽的篾子,把里面的瓤刮净、刮平,再按照挑上压下的方法,将红白两色的篾子编织成各种图案。张学明就是凭借这一双糙手、三两件刀具,编出了一领领泊里红席。

    捆坯子、破篾子、挑席子……一捆高粱秸秆要经过30余道工序才能变成一领合格的红席。 “一床宽1.7米、长2.8米的红席,我一个人要编5天。 ”张学明说,这整套工序中没有一个步骤能用机器代替。在他的工作间里,记者站了仅10分钟,就感到有些阴冷。 “为了防止折断,篾子必须得用水泡五六个小时才能编席子。这么多篾子放在屋里,肯定潮湿。 ”而张学明每天编席的常规动作就是蹲着,有时一蹲就是十二三个小时。

    从铺火炕到时尚床品

    “这些年编红席的越来越少了,整个泊里镇也凑不够100家了。 ”席匠毛增昌告诉记者,他蹲在地上编一天席子,也就能赚100多元,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行。 “我从小就编席子,可不舍得丢下这门手艺。只要有人买,我就一直编下去。 ”毛增昌说。

    如何才能让纯天然的泊里红席走出农村火炕,走进现代生活?传承人张学明在开发红席品种与图案创新上下足了功夫。 “除了铺在床上,我还做了适用于沙发、凳子等不同尺寸的红席。 ”如今,他已开发出10多个新品种,其花色、图案都精致且有创意。 “这两年找我预定做红席的顾客越来越多,我做不完的就只能推掉了。”张学明无奈道。

    成立红席专业合作社,亮相山东省文博会,注册成为国家地理商标……近年来,泊里红席正在摸索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但愿这个被红色浸润的温情老手艺能一代代传承下去,让泊里人的乡愁有所寄托。


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纺织品论坛]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更多关于: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ICP备10008716号-6